广州日报:余荫山房读书,让文物活起来

2017-08-01

    头条
  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

  近日,具有150年历史、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最近作出一个新变革——拿出680平方米的空间建设数间园林书吧。在山房内,游客不需要办理借阅证,不需要押金,书籍可以带到园中随意阅读,读毕将书归还原处或园内设置的书架即可。景区负责人表示,时代在变,山房也要变,故有了打造园林共享书吧的构想,“在山房,愿谈笑有鸿儒。”

  “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,回廊宜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。”“雅号卧瓢堪小憩,柳阴深处诵书声”。在余荫山房诸多楹联中,这两副堪称点题之作。“临池”“寻诗”“诵书”,几个关键词,点出名园的文化意蕴,昭示主人的文化素养。主体建筑之一的深柳堂,是园主人读书的地方,其设计别有一番用心:深柳堂面阔三间,分别为厅堂、书斋、卧室,所有室内宽敞明亮,几乎找不到暗角,适合展卷品书、临池挥毫,又或吟诗作对、把酒言欢。

  套用一句广告词,下雨天听说名园和读书更配哦。对于现代读书人来说,即使无法体验古人晴耕雨读、红袖添香的意境,抽一点时间,钻进余荫山房,取一本好书,或登亭台,或坐树荫,静读两三个小时,那也是相当惬意的。余荫山房打造园林书吧,让书香重返名园,让文物活起来,可谓找准切入点、抓住着力点。

  非但余荫山房,市民也可能注意到了,位于越秀区诗书路、业已复建的百年金陵台,如今也悄然变身,不“唱戏”,而成为儿童活动中心。在内部设计上,以“文泽越秀,童真童彩”为主题,体现出越秀的文化底蕴,曾经空置的金陵台于是热闹起来……公益性质不变,给儿童增加一个活动场所,也可视为合理利用、发挥价值的一种务实举措。

  文物是历史文化记忆,也是民族精神基因。对一座城市来讲,文物可以激发市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,增强文化自信,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和热爱,增加城市文化软实力,还可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。泱泱大国,上下五千年,我们从不缺文物,问题是如何做好文物保护与利用这道题——将文物封进“时间琥珀”,束之高阁,还是合理利用,让“活化”的文物“说话”。“保护为主,抢救第一,合理利用,加强管理”一直是文物保护的“16字方针”。其逻辑关系是,“合理利用”前提是“保护为主”,利用必须让位于保护。于是,很多文物便被以“保护”之名封存起来,难见天日。

  社会发展已经对文物保护与利用提出了新要求,“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”,为推进文物合理利用、充分发挥文物价值指明了方向。“活化”显然就是比过去的“合理利用”提出更高、更复杂的要求。如果说保护和抢救,重在捍卫文物生存,延长其存活期,“活化”则重在使其不再孤芳自赏,而要融入百姓的生活,发挥其春风化雨的功能。

  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,城市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内涵。广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,而且是我国两千多年来唯一一个一直没有停止对外开放的地方;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,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,还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……拥有众多的历史文物与历史遗迹,仅列入“推荐名录”的历史建筑就达到566处。如光塔街,1.07平方公里的范围集中了65处历史建筑,成为广州市历史建筑最多、最集中的街道。这些文物,潜藏巨大的文化潜力,需要通过不断的激发、“活化”,通过“微改造”等方式,使之焕发生机、活力重现,古为今用。